情商低的人,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没哭够
有态度的国际化家教指南
点击标题下方“少年商学院”关注
文|小马哥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
授权自微信公号:常青藤爸爸
上周,一个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,还挺典型的:
“我家孩子特别爱哭,一言不合就大哭,每次哭得我实在心烦,该拿一个爱哭的小孩怎么办呢?”
我看到这个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——为什么不让孩子哭呢?更进一步说,孩子的哭,是应该被“鼓励”的呀!
你一定觉得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,其实之前,在班里,我所充当的,也是一个到处“灭火”的消防员的角色,但看了一本书后,我对以“哭”为代表的负面情绪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,今天也来分享给你。
情商低只是结果
根源在于情绪敏感力
这本书的作者,是下面这位漂亮的大神级人物,名叫Susan David,她在哈佛医学院担任了7年11个月的讲师,并且在耶鲁大学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后。
她所著的这本畅销书,名叫Emotional Agility(《情绪敏感力》),真是让我眼前一亮,彻底改变了我对于“哭”的态度。
先解释一下这个书名,我们都知道,EQ代表一个人的情商,而Susan David进一步提出,一个人的情商,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,叫做Emotional Agility (情绪敏感力)。
啥意思呢?比如谈恋爱的时候,女朋友跟你说:“我不要!”、“我没有生气!”、“你走!”……的时候,你能够准确地判断出——她到底要不要?到底有没有生气?你这时到底该不该走?……
下面这组小漫画是我在网上找到的,非常能说明和“情绪敏感力”低的人交往是什么样一种体会。分享出来,博君一笑。
有时候,在小区里陪孩子散步,总会遇到这样的家长,滔滔不绝地用尽世间所有的华丽辞藻来夸自己家孩子,直到气氛尴尬,旁人都不耐烦开始打岔,此人依旧浑然不知,一遍遍把话题拉回……我们都管这样的人叫做“情商低”或者“没眼力见儿”,但其实按照Susan David的观点,情商只是一个结果,究其根本,是这个人的情绪敏感力不足。
情绪敏感力源于
儿时释放感情时父母的态度
那么,是什么造成了人跟人之间在察觉情绪时,是灵敏还是迟钝?Susan给出的解释是,要看小时候需要释放感情的时候,父母对孩子的态度。
Susan说,大部分的父母看到孩子哭,第一反应都是:怎么让孩子停止哭并迅速变得开心,但这种做法对于孩子情绪敏感力的长期养成,是极其不利的,只是在短时间之内给家长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罢了。
对此我太有感触了,比如在教室里的时候,我就像是一个消防队员,看到哪里孩子开始吵架了,或者有孩子哭了,都会立即冲上去灭火。我的心里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,就是“如何让他们快点停止负面情绪”。
这事,我恰好犯了一个很多父母都会犯,却又很难意识到的错误,那就是:我心底里就给“哭”贴上了“不好”的标签,而没有把它和快乐、惊讶、纠结等一视同仁地看成是一种“普通”的情感。就算我嘴上说着“想哭就哭吧,哭完心里就舒服了”之类看似安慰的话,但潜意识却骗不了人,我依然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心理预期——你给我快点变开心;你怎么还不开心;我还能怎么做你才可以恢复平静……
Susan又给我们这种心态,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——emotional helicoptering(情绪直升机),就是希望某种情绪可以像坐直升机一样飞速地消失。
鼓励孩子哭
那么,关键的问题来了——面对孩子哭,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?
我们先举个例子——很多孩子都有不愿意刷牙,一提要刷牙就哭的时候,网上有个妈妈是这么应对的,不禁要给她点赞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m03674dve2a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(听不懂粤语的朋友不用着急,视频中的妈妈的大意就是说:“哭吧,哭出来舒服一点……”然后小朋友哭了几声,觉得情绪发泄完了,就乖乖地刷牙了)
这就是非常正确的处理哭的方案:鼓励孩子哭。
父母需要扭转自己的态度,哭是一种“负面”情感,但它并不是一种“坏”情感,我们没有必要去消灭它。Susan提醒我们,如果我们过多地去介入孩子的情感空间,比如给他们很多建议,或者想要立即去帮忙,会让孩子失去一次自己帮助自己的机会,长此以往,他们的情绪敏感度会变得非常低,未来的情商——与己相处和与人沟通上也会受到影响。
四大步骤
帮孩子正面处理负面情绪
我知道,这对很多人来说很难,毕竟“我们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啊”,不过还好,如果想在下一代身上做些真正有益的改变,我们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。Susan的这本书之所以畅销且广受好评,就因为她不但提出了一个“反传统”的观点,还说出了4个关键步骤,可以帮助家长去培养孩子的情绪敏感力,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!
第一步:Feel it
让孩子自主地感受情绪
如果孩子产生了情绪,先别用成人的角度先入为主地判断和介入。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有一些嫉妒心,或者哭得很伤心时,会直接说,“这没什么好嫉妒的,我们家还有好多别的玩具呢”,或者“羞不羞啊,别哭了好不好”。
其实,类似的介入有很多主观的情感在,大人的态度会削弱孩子自己去真实地感受情绪,继而产生压抑或逃避的心理。父母需要做到的,恰好是没有偏见地让孩子自己去体味,无论是开心还是伤心,正面抑或负面。情感并没有对错之分,只是一种内心自然涌出的感受而已,你就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它,接受它,这是培养孩子情绪敏感力的第一步,是让孩子学会和情绪相处,做自己情绪主人最重要的前提。
第二步:Show it
让孩子没有恐惧感地展现情感
让孩子“哭”出来,这在很多父母眼中是不可能的事,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“哭什么哭”或者“憋回去”,时间长了,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,也会很小心地展现自己的情感,或者会对某些情感产生恐惧。
比如你一直和一个男孩说“男子汉大丈夫,别总哭哭啼啼的”,很可能他貌似变坚强了,真的不哭了,但却导致了另一个坏处,就是他对“哭”这个重要的情感产生了抵触和恐惧感,这其实是非常糟糕的结果。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,成长的过程中真的遇到什么事情,他都无法自己选择用“哭”来化解,而是强颜欢笑地忍受着,这只会让自己变得更痛苦。
第三步:Label it
给情感的成因贴标签
以前我们经常说,要让孩子去认知不同的感受,那么,就需要给孩子的感情贴上明确的标签。比如在孩子大哭、恢复平静了以后,可以和孩子聊“刚刚你那种大哭,透露出来的是一种悲伤的情感”。
在此基础上,Susan还提出了一个更深入的方法——给孩子情绪的成因贴上更具体的标签。比如同样是看到孩子哭,你需要让孩子更加敏感地理解到哭的背后,其实也在传递着不同的意味,你可以问他,刚刚你哭,是代表压力大?伤心?还是失望?只有细化一种情感的具体成因,孩子才能对于情感有更强的敏感度,未来情商也会更高。
第四步:Watch it go
重温感情消失的全过程
第四步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,也让我再一次发现,成人的功利心真的很重——要是一个孩子最终破涕为笑,我们心里的石头基本也就放下了,觉得大功告成了,但Susan提醒我们,和孩子一起复盘整个情感消失的全过程至关重要。
你可以说,“这就是伤心的滋味,能看得出你现在感觉好多了。你刚刚经历了一个从特别伤心,到有点伤心,最后到伤心消失的全过程,你要知道,一般而言,我们经历相同的事情时,第一次的情感都是最强烈的,如果下一次你再碰到同样的事情,可能就不会这么伤心了。又或许你长大了,可能都不觉得这是一件值得伤心的事情……”这个复盘过程,可以让孩子对于情感的细节有更加具体的认识,从而增加他的情感敏感力。
Susan的著作让我重新看待“哭”,并认识到,成人在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应该做什么,不该做什么。这四步法则可以针对任何情绪,不一定只适用于负面的哭泣,对于一些正面的情绪,孩子同样可以这么去感受。
最后,我想说,孩子的哭是值得被鼓励的,我们要利用好这一次机会,让他们对情感更加敏感,而不是着急地就去浇灭我们所认为的不好的情感。只有这样,孩子的情绪敏感力才会提升,他未来的情商才会变得杠杠的,人生也会更加幸福,而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教育期望,不是吗?
您介意让您的孩子看到您哭吗?
点击右下“写留言”分享交流吧!
作者与授权
小马君,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,曾任职于美国最大的早教机构之一的Bright Horizon,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。文章转自公号“常青藤爸爸”(ID:ivydad_ivydad),我们已获其授权。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。
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